
【品牌型号】水博士亚硝酸盐测试盒
【包装规格】50盒/箱
【试剂规格】10ml×2瓶,粉剂1瓶
【使用次数】2瓶约50次
【应用范围】水产养殖、地表水等常规场合亚硝酸盐的检测应用

【操作方法】
1.在第一次使用时,将塑料离心管中粉末完全倒入2号试剂使其充分溶解。
2.用待测水样清洗测试杯数次。
3.取水样5ml。
4.依次加5滴1号试剂和5滴2号试剂,盖好测试杯并摇匀后,放置反应5分钟。
5.将测试杯(具刻度面)贴于比色卡的空白处,与比色卡颜色比较,即可得所测水样的亚硝酸盐含量(毫克/升)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试剂应在避光阴凉处常温下保存,开封后尽快使用,每次使用完毕后立即盖好瓶盖。远离儿童。
2.测试水样时,若无任何颜色变化或与色标颜色严重不符,表明所测项目极低或没有。若颜色超出色标上限,表明含量较高,可借助测试杯用蒸馏水或纯水稀释数倍再测试,但结果需乘以稀释倍数。
3.若水样浑浊,可过滤或放置澄清后取澄清后的水样进行测试。
⒋测试完毕,尽快倒掉测试杯中的水样,并用清水清洗。测试杯不宜用粗糙的毛刷或布擦拭清洗,以避免测试杯壁面光洁度。
⒌测试结果的计量单位为毫克/升,表示为mg/l或ppm。
养殖场水体亚硝酸盐的管理
在养殖中后期,随着投饵量的加大、鱼虾排泄物的增多,残饵、粪便腐烂发酵及外源氮元素的引入,池塘中亚硝酸盐偏高是极其普遍的现象。
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,可通过鱼虾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,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,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,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导致死亡。
一般情况下,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低于0.1mg/L,鱼虾及水生动物在此条件下能够正常生活,对生长无任何不良影响。当水体溶氧降低,氨及硝酸盐水平高时,往往导致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增加。亚硝酸盐含量长期维持0.1-0.5mg/L这一水平时,水产动物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,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,造成养殖生物慢性亚硝酸盐中毒,表现为摄食量下降、呼吸困难、游动缓慢、骚动不安等症状。若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继续增加,高于0.5mg/L时,养殖生物中毒症状加剧、体力衰退、游泳无力,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,最终导致死亡。为确保养殖生物生长安全(尤其在育苗期),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.2mg/L以下。
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,虾蟹鳃受损变黑,严重者导致死亡。鱼类则会缺氧浮头,河蟹上岸,清晨尤其严重,严重会导致大量缺氧浮头死亡,另外就是明显减料甚至不吃料。
在淡水养殖白虾中,亚硝酸盐毒性较强;在咸水养殖条件下,盐度越高,亚硝酸盐对虾的毒性越弱,甚至在高位池咸水养殖中经常出现亚硝酸盐超标如高达2mg/L以上,而虾却依然健康吃料生长的情况。

防治亚硝酸盐过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:
1、充分增氧,保持水体溶氧在4mg/L以上。加大增氧力度(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或根据池塘情况采用增氧效率高增氧设备,如纳米管池底增氧)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,以促进亚硝酸盐向(硝酸盐,对养殖生物几乎无毒,还可作为氮肥被藻类吸收利用)的转化;
2、使用沸石粉、麦饭石、活性炭、腐植酸钠等水质吸附剂,通过吸附作用,将亚硝酸盐吸附在其微小结构中,此方法成本低、作用时间短,但用量大,如采用沸石粉,用量达50~100公斤/亩,此方法仅作为亚硝酸盐升高时的应急处理;
3、及时排换水,尤其是底层水和污水。加强改底,如采用强氧化性的过硫酸氢钾钠复合盐类产品(如底改王、底安)将池底有机污物氧化分解掉;
4、使用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,定期轮番泼洒,不局限于某一种菌的使用,利用活菌制剂加快NO2-分解、转化。这些有益菌都以有机碳作为“能量补充”,使用时可配合一定量的有机碳如糖蜜、葡萄糖或“养元一号”,效果会更好。硝化细菌虽然具有降解亚硝酸盐的功效,但在亚硝酸盐偏高时,泼洒硝化细菌的作用并不理想,因为硝化细菌一是繁殖速度慢,20多小时才繁殖一代,不像芽孢杆菌繁殖一代只需2分钟。降解效率低。二是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过程需耗氧,但又不能与增氧剂同用(否则硝化菌会被杀死),易受条件限制。三是生存竞争力弱,常常竞争不过其它细菌。
5、“及时补肥、定期补菌”。亚硝酸盐偏高的养殖水体,氮元素一般不缺乏,可以通过增施磷肥(肥水一号),以促进浮游藻类繁殖,依靠藻类对氮的吸收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。而水色偏浓水体,藻类对氮的利用已趋饱和,应考虑投加活菌制剂,每两到三天投加一次,一方面迅速降解水中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硝酸盐等无机氮;另一方面通过“营养竞争”来抑制藻类过度繁殖,预防藻类老化。水质稳定后,定期(每7~10天)向池塘中添加活菌(芽孢杆菌、脱氮菌、放线菌等),配合有机碳源(桑普优碳、养元一号等),可快速促进养殖水体生物絮凝团的形成,达到“菌藻平衡”,稳定水质的目的;
①pH值过低时,可使鱼类血液pH值,导致载氧能力下降造成鱼类组织性缺氧。结果是鱼类浮头,影响生长或患病。
②pH值过高时,强碱性水体也易破坏鳃组织,使鱼类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。
③过高或过低,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,有机物不易分解。
⒈pH值过低时使用石灰进行调节。
⒉平衡值过高时:①及时注入新水;②施用明矾;③用醋酸调节。
①处于最适范围时,鱼类正常摄食与生长,能加快水体中有机物、氨氮和亚硝酸盐类等的分解。
②水体缺氧,导致鱼类浮头,影响鱼类生长。抑制水体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有效分解。③水体溶解氧过饱和时,易导致育苗出现气泡病。
⒈物理方法:开停增氧设备进而控制水体溶氧。
⒉化学方法:急性或严重缺氧时,使用“粒粒氧”等化学增氧制剂进行快速增氧。
①水体分子氨浓度达到0.2~0.5mg/l,分子氨易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蛋白,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,造成血液缺氧,导致鱼机体代谢失调、抗病免疫力下降而感染病源、患病。
②大于0.5mg/,血液载氧能力下降明显下降,导致代谢功能失调,免疫力下降。严重时会造成鳃丝腐蚀或出现胺中毒现象,引起大批死亡。
③氨氮毒性随pH值与温度升高而增强。
⒈物理方法:及时换水,稀释氨氮浓度,防止中毒更深;全塘泼洒活性炭,沸石粉等吸附部分氨氮,增氧对氨氮无效。
⒉化学方法:全塘泼洒二氧化氯消毒水体氨态氮。
⒊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,分解水体氨氮。
①水体亚硝酸盐达到0.1~0.5mg/l时,鱼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低,造成鱼类慢性中毒,引致鱼类摄食下降,呼吸困难等。
②大于0.5mg/时,血液载氧能力严重下降,导致代谢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,致使鱼类极易患病,并可能诱发出爆发性疾病。
⒈及时更换部分旧水,加注新水,稀释亚硝酸盐浓度,防止中毒加深;增氧,促进亚硝酸盐转换为硝酸盐;全池泼洒活性炭吸附亚硝酸盐。沸石粉对亚硝酸盐中毒无效。
⒉生物方法:施用微生物制剂,特别是含硝化细菌的利生素等,加速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。
评价